9月9日,省农科院党委中心组进行第八次集中学习,邀请“时代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来院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主题报告,讲述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的科技扶贫、产业脱贫之路。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主持学习报告会并讲话,全院副处级以上干部、院属党组织委员、团干、科技人员代表和机关全体干部参加学习。
为了响应国家“扶贫攻坚”的号召,时年已60岁的朱有勇院士主动申请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进入云南省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的院士工作站工作。作为典型边境深度贫困区,澜沧县社会发育程度低、生活方式落后,地处边陲、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硬件设施水平低下。同时,作为直过民族拉祜族群居地区,澜沧县地区还存在语言障碍、思维封闭等素质性贫困主观因素。面对挑战,朱有勇没有退缩,在深入调研分析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的基础上,为澜沧县脱贫攻坚确定了“立足资源禀赋,围绕热带雨林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科技创新,建设特色农业扶贫产业”的定位,树立了“资源优势转化经济效益,科技扶贫,把青山变成金山,促进边境直过民族的脱贫致富”的目标。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更应该要做的是把科研成果投入到真正的农业生产中,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的本分。”在澜沧县的原始森林中,朱有勇将林下生境与三七生物学特点相耦合,进行了林下有机三七技术创新,建立了不争地、成本低、效益高的标准化三七生产体系;针对河谷冬闲田资源,他将冬天旱季生境与马铃薯生物学特点耦合,创建错季种植、质量优良、绿色健康、效益可观的冬季马铃薯优质高产技术。五年来,朱有勇依托中国工程院先后开设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等技能培训班,培训了近2000名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到2019年末,澜沧县的贫困发生率降至1.61%。朱有勇院士团队探索建立了“推广一批新技术,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示范一批科技成果,引进一批龙头产业,促进一批村寨脱贫”的科技扶贫路径,探索出一条边疆民族贫困地区依托科技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
柏连阳在学习总结讲话时指出,朱有勇院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他用崇高信仰、渊博学识、辛勤汗水书写了立德育人和强农兴农的时代华章。他号召全院干部职工向朱有勇院士学习,学习他坚定信仰、情系农村、躬耕农业的为民初心和担当精神,学习他潜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创新的科研匠心和奋斗精神。
柏连阳要求,全院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朋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学习朱院士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积极投身攻克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助推全省脱贫和乡村振兴作出新的贡献。(省农科院党委办公室 刘维帅 供稿)
责编:admin
来源: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