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组云学习 >正文

中心组云学习(十一):省直机关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在前作表率

日期:2023-01-12作者:省直机关工委宣传部(省直文明办)来源:省直机关工委宣传部(省直文明办)
编者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根据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的工作要求,省直机关和中央驻长各单位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和表率作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带头讲党课、作辅导报告、撰写理论文章等,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上走在前作表率。湖南机关党建网开设“中心组云学习”专栏,陆续刊载省直机关和中央驻长各单位党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的中心发言、理论文章和调研报告,交流学习感悟,共享学习成果,大力营造省直机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浓厚氛围。

 

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在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中贡献力量

省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馆长

李文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文化建设上,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文化自信,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重申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正式提出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将文化自信纳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方略,形成了“四个自信”的理论体系,并写入党章。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一次提出“两个结合”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再一次提出“两个结合”命题,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从中华5000年的文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精华,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深刻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就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坚持洋为中用,汲取世界优秀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省文史研究馆有着挖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1953年1月成立以来,聚集了一大批集“德、才、望”于一身的耆老宿学,他们有的是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还有的是翻译家、考古学家、艺术家,都是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大家名家。他们惜桑榆之阴,为满天之霞,研文究史,修史编志,吟诗赋词,挥毫泼墨,献身于挖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后聘任了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原省政协副主席谢华、著名历史学家林增平为馆长,聘任在湖南和平起义中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知名爱国人士陈云章为名誉馆长,聘任方叔章、曹典球、刘若云、黄士衡、肖仲祁为副馆长,先后聘任羊春秋、马积高、吴容甫、李立、陈白一、王憨山、易图镜等馆员400余名。组织支持馆员研文究史,著书立说,出版各类学术专著200余部,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积极开展艺术创作,先后举大小展览100余次,为弘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省文史研究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新时代参事制度文史馆员制度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全面落实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积极履职尽责。2017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共同举办了“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湖南”大型系列活动,活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伟人故里锦绣湖南”为主题,充分展示三湘四水的多姿风采和湖湘人民大力建设美丽富饶幸福新湖南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增进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对湖南的认识,加强湖南与各地文化艺术的交流,共同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2021年10月,组织省内有关理论专家和学者,召开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术研讨会,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湖湘文化,我们组织力量,编辑《习近平用典与湖湘文化》一书,作为广大干部职工理论学习的辅导资料。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传承与研究,依托馆刊《文史拾遗》《楚风吟草》,挖掘、研究湖南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湖湘文化,《文史拾遗》已出刊130期,《楚风吟草》34辑,出版了《湖湘文史丛谈》系列丛书5辑,编撰出版《湖湘文化经典百句》等湘学专著和馆员文辑10余部。开展“培根铸魂·诗联天下”“韶山·毛泽东”专题创作和“名城名镇名村”艺术创作等活动,创作出一批诗词楹联和书画艺术精品。围绕建国70周年和湖南和平解放70周年,编辑《湖南和平解放70周年口述历史选编》,主办“颂祖国·赞湖南”全国楹联大赛。围绕建党100周年,举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潇湘美术创作——百米长卷颂党恩”书画笔会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潇湘美术创作展”,组织开展“明党史·颂党恩”全国诗词楹联大赛。

2023年是省文史研究馆成立70周年,省文史研究馆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参事制度文史馆员制度文件精神,发挥馆员研究员的独特优势,深入挖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一批精品力作。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二十大精神内涵非常丰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学习,坚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组织好单位党员干部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学深悟透,全面贯彻落实。3月份拟组织开展一次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学术研讨会,将邀请部分馆员和省内的理论研究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会,力争推出一批理论成果。积极开展建言献策,从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我省“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破题,选出两个重点课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贡献我们馆员的智慧和力量。继续深入挖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开展湘学研究和馆员文库的出版工作。高质量地完成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下达的《红色记忆——革命老区巡礼·湖南篇》的编撰工作。进一步提高馆刊《文史拾遗》《楚风吟草》的办刊质量,提高馆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擦亮省文史研究馆牌子。组织好建馆70周年系列活动,高质量地召开一次研讨会,组织好“韶山·毛泽东专题”美术创作展览,编辑出版《湖湘文史丛谈》(第六辑)一书。利用好“培根铸魂·诗联天下”、湘学研究、馆员采风写生及送文化下基层等活动载体,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词楹联作品和高大上的艺术精品。

 

浅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省文史研究馆党组成员、副馆长、一级巡视员

陈伏球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充分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能够集中力量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险关;具有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能够在创新中不断走上新台阶;具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凝聚起14亿多人民建设现代化的强大意志、磅礴伟力;具有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得到全世界最广大的国家和人民的广泛支持。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势必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后发国家赶超型现代化的成功范例,走出了一条未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非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建设现代化的大国。中国式现代化没有步西方发达国家的后尘,经过“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即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顺序发展,而是后来居上,走“并联式”的综合现代化路子,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等多头并进、叠加发展。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使有14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步入现代化行列,一改原有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人口总和不超过10亿人的现状,深刻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版图和格局。这是人类历史上和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回应了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很多挑战和难题,超越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也超越了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苏联模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现代化的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使对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认识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一方面,形成了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另一方面,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路更加明确。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思想与实践不断彰显和强化,体现了全新的现代化理念深入人心。

中国式现代化因应着现代化的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因而能够顺势而为。从人类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来看,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这是基本的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致力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到2020年已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到2021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这都为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础。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来看,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来看,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达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方略和实现路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一切奋斗一以贯之的主题,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坚持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前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更好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理念同时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案,中国治国理政经验为世界政党和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全球减贫与发展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赢得了广泛国际赞誉,中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人类现代化与和平发展崇高事业的中国引领、中国担当、中国贡献。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进入新时代之后,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和丰富了现代化的新路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担当和贡献引领人类进步潮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日益成为现实。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生动践行“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理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拥有数千年中华文明滋养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和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深厚的文化沃土、培育深厚的文化根基。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为当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共识、汇集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秉持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改革创新精神以及与家国命运休戚相关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国安邦和社会治理的智慧,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借鉴。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为邦本”等理念,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为中国式现代化确立绿色发展的价值理念和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奠定文化根基。其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 “天下大同” “和而不同”的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民族复兴与促进世界共同进步相统一,坚定走和平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立足中国实际,同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有效路径和方案。在发展理念和实践方略上,在认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借鉴世界其他文明的多样性,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符合中国社会的国情和具体实际,也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具有全人类发展层面上的普遍意义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而且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注入强大生机活力,为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

儒家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儒学为现代社会发展难题的解决提供智慧。以“尊仁”“崇德”“尚和”为特征的儒家学说,蕴含着化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的中国智慧,儒学的“尚和”思想对培养人的群体意识,纠偏现代社会个人主义倾向等方面具有借鉴价值。儒家具有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行合一、开放包容、躬行实践等品格,为每个个体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等提供了思想智慧与修身原则。孔子不仅提出了“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且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与人相处,要善于推己及人、成己成人、达己达人。儒家关于人与万物之间和谐共处的处世智慧为应对现代社会出现的个人至上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

儒学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儒家注重“德”“行”统一,以“行”释“德”,立足实践阐释道德价值的行为表达。儒家伦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性格、道德品质。儒家注重“存心养性”“齐之以礼”“德礼兼治”并举,即通过道德心理培养来促进道德行为的发生,以道德品质培养为重点且注重精神自律,并做到德礼兼治。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儒家的“德行伦理”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有机联结,其本质是将个人与国家、伦理与政治相联系,并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汲取儒家“德行伦理”的思想精髓与道德精华,并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发展。

儒学有益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为儒家的基本精神,修己内圣为儒家修身之道,外王安人则是儒家为政之道,由此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智慧,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乃至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启迪。儒家“民本”观中蕴含“人民为大”的治理理念,《尚书》中提出“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即民众为国家的根本。当前,我国“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正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人民至上”理念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儒家主张德主刑辅、德法并举,“礼”“法”并用,注重制度建设与治理能力的有机统一。儒家“德礼”蕴含国家制度建设的治理智慧以及一以贯之的“仁爱”思想,关注制度运作与个人贤能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修身与建构选贤任能制度并举,注重贤能思想对治理能力的提升,并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益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儒学蕴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儒家坚持以“仁”为基点的“天下”观,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思想滋养。儒家“仁者爱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体现了中国人所具有的“天下一家”“民胞物与”的整体宇宙观,成为“世界大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文化基因。儒家“和合”“天下为公”“和为贵”等理念,以及责任要先于自由,义务要先于权利,群体要高于个人,和谐要高于冲突,国家要优先于个人等思想,体现了儒家的家国情怀,对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历史上世界许多国家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当代很多国家也把儒家文明精神融入自身国家发展中。儒学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新时代的儒学理应担当起新的历史使命,借鉴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学术体系,彰显自身优势和作用,让传统儒家思想走出国门,为解决世界其他地区的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人类美好的明天作出积极贡献。

责编:admin

来源:省直机关工委宣传部(省直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