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个“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之际,我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反复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内心深受震撼。作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的青年党员,我深刻认识到:粮仓里的每一粒米,都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手中的每一份文件,都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托。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严守秘密,以“处处如履薄冰”的敬畏心履职尽责,方能不负家国情怀,不辱使命担当。
一、国家安全观照见初心:从“山河破碎”到“大国粮仓”的启示
翻开中国近代史,在列强侵略、战火纷飞的时代里,粮食短缺曾让四万万同胞饱尝饥馑之苦。1938年日军轰炸长沙粮库,导致千万百姓流离失所;1942年河南大饥荒中,日伪特务刺探粮情、哄抬粮价,酿成“人相食”的惨剧。这些血泪教训警示我们:粮食安全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关乎政权稳固、民心向背的政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当我走进智能化粮库,看到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控的曲线,触摸到氮气气调杀虫的管道,更深刻体会到:现代粮储体系中,粮情数据、储备布局、运输路线等信息,都是需要以生命守护的国家秘密。
二、保密纪律铸就防线:在“无声战场”践行绝对忠诚
《国家安全法》第七十七条明确规定:“公民和组织应当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在粮食和物资储备领域,保密工作如同为大国粮仓构筑“无形围墙”:储备规模数据关系市场预期,粮库和物资仓库地理坐标涉及战略布局,轮换计划信息影响国际博弈。
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三个绝不”:涉密文件绝不带离保密室,数据报表绝不跨网络传输,工作交流绝不使用非加密设备。在整理有关数据台账时,坚持使用物理隔离计算机,用保密U盘刻录替代云端存储。这些看似繁琐的细节,实则是守护国家安全必须筑牢的“毫米防线”。
三、家国情怀照进现实:让青春在“隐姓埋名”中绽放光彩
“君看千丈崖,上有苍苔痕。秘密守金石,终古不磷缁。”北宋名臣包拯在《书端州郡斋壁》中写下的诗句,道出了中华文化中“守密如金”的精神传承。在粮食和物资储备战线,无数前辈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种品格:有的工程师为保护粮库安防图纸,在洪水来临前冒死转移保密柜;有的质检员三十年如一日严守品质数据,拒绝所有外部利益诱惑。他们像“沉默的麦穗”般扎根沃野,用无声的坚守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作为青年党员,我常以“三问”自省:查看涉密文件时,是否做到了“人离柜锁”?撰写工作报告时,是否落实了“密不上网”?参加会议时,是否守住了“口不逾界”?通过“信息孤岛”模式织密安全网络,这种“宁可麻烦十分,不可懈怠一秒”的态度,正是青年党员应有的政治担当。
四、砥砺奋进再出发:做新时代国家安全“守仓人”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粮食安全面临更多元化的挑战:国际粮商巨头的数据窃取、气候变化引发的产量波动、生物技术带来的种子安全风险……这些都在提醒我们,必须把保密意识转化为行动自觉。我们更应该给自己立下“五个零”标准:涉密文件零遗失、数据系统零漏洞、信息传递零差错、工作纪律零违反、保密责任零推诿。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诘问,恰是粮储人守护国家安全的情怀注脚。当我仰望粮库穹顶下整齐堆叠的粮垛,仿佛看见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金色丰收;当我轻触保密柜中带有密级标识的文件,更能感受数亿中国人端牢饭碗的期待。作为青年党员,我将永远铭记:保密纪律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国家利益是至高无上的准则,民族复兴是矢志不渝的追求!
责编:欧阳福长
来源: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湖南局七七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