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在行动 >正文

先锋在行动 | 8万件救灾物资背后的“挺膺担当”

日期:2025-08-28作者:来源:省直机关工委

2025年汛期,湖南遭遇多轮极端降雨。在"6·18"洪涝灾害中,省应急管理厅救灾和物资保障处党支部的8名党员以"灾情就是命令"的担当,累计处理灾情数据2.3万余条,紧急调度救灾物资8万余件,用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初心。

数据背后的接力赛跑

"每延迟1分钟上报,就可能多一分风险。"救灾和物资保障处灾情信息员黄晓勇回忆道,6月18日至22日,湘西北、湘北地区遭遇极端强降雨,局地断电断网让灾情统计举步维艰。

6月19日,陈绍顺、谢桂林、黄晓勇和彭晓军等4名党员同志,先后连夜奔赴桑植县、永定区、慈利县、武陵源区、龙山县等地,指导当地灾情信息统计工作。

黄晓勇同志在桑植县发现统计表上"紧急避险转移"和"需紧急生活救助"的人口被混在一起,立即手把手教当地的灾情信息员:"避险转移是避险转移,生活救助是生活救助,两个指标不是一个概念,救助政策也不一样......"彭晓军则举着卫星电话,一边核对系统数据,一边在灾民名单上画记号。

支部党员在桑植县对照台账核查灾情系统数据。

后方办公室的灯光彻夜不熄,救灾和物资保障处党支部书记管正良和党员林勇、聂育林、白新龙等人24小时滚动核查灾情数据,凌晨三点的泡面旁堆着一摞市县的报表,灾情规模和所需救灾资金、物资支持力度已经测算好,确保“一声令下,款物即发”。

救灾物资的迅速抵达

“6·18”洪涝灾害发生后,省应急管理厅会同国省粮储部门紧急下拨8万余件生活救助类物资,6月21日深夜,这批物资从仓库启程,连夜运往湘西北受灾地区,第二天上午全部抵达指定地点,并迅速分发到重点受灾乡镇。

6月21日深夜,首车救灾物资出发运往受灾地区。

救灾物资需求如何计算?物资发放流程怎样安排?如何确保物资快速送达灾区?这些都是救灾和物资保障处党支部在灾情发生后必须立即解决的难题。

"湘西北发生洪涝灾害,请大家立即到岗!"6月18日晚上,党支部全体成员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赶到办公室。"时间就是生命,我们早一分钟统计出物资需求,受灾群众就能早一分钟得到救助。"款物发放管理组负责人聂育林说,他们连夜核实灾情数据、统计物资需求,与省备灾减灾中心紧密配合,同时安排物资调运,指导各地建立完善的物资管理台账,确保救灾物资能够精准高效发放。

"请务必开通长沙至张家界的所有绿色通道,这批物资早到一秒,群众就多一分希望!"6月21日晚8点,林勇正在与交通部门协调,全力保障救灾运输车辆快速通行。

6月22日上午,在桑植县八大公山镇,当地政府接收发放了2万余件应急救灾物资,其中包括530床夏凉被。桑植县八大公山镇细砂坪村受灾群众方承祥说:“家里的被子都被水泡了,正愁晚上没盖的,积水刚退,你们就送来了夏凉被,现在的天气盖着正好,这物资送得又快又实在,恰好解决了燃眉之急,真是太感谢了!”

安置点里的暖心答卷

6月24日晚,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安置点飘出饭菜香。90岁的钟芝香老人捧着热汤说:“这里的饭菜好吃,把我们照顾得也很好。”

在应对"6·18"洪涝灾害的过程中,全省共安全转移受灾群众12.7万人,为12.2万人提供了紧急生活救助。各地迅速设立了934个集中安置点,妥善安置了22017名群众。无论是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都确保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热饭热菜、干净衣物、饮用水、临时住所和医疗保障一应俱全。

“针对特殊困难群体,我们实施了重点救助政策。”救灾和物资保障处生活救助组现场调度员彭晓军介绍称,党支部通过统筹各项救助资源,对1065名低保、低边和特困对象给予了特别关照,并与民政部门密切协作,确保灾后社会救助工作无缝衔接。

从暴雨中的数据核验到深夜的物资调度,从紧急转移安置到生活救助发放,党员用脚步丈量灾情,用温度传递希望。正如党支部书记经常念叨的:"我们多流一滴汗,群众就少一分难。"这抹在救灾一线闪耀的党旗红,正是三湘大地最安心的底色。

责编:张梅

来源:省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