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开讲 >正文

先锋开讲 ▏呵护耕地,追梦绿肥红瘦

日期:2025-09-01作者:来源:省直机关工委



宣讲单位:湖南省耕地与农业环境生态研究所

宣讲人:张江林

文字实录

我是来自耕环所的张江林。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我与我们绿肥团队用青春呵护耕地的故事。

泥土的启蒙 定位试验田里的传承

故事得从一块试验田说起。1981年,原土壤肥料研究所在望城建立起我院第一个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点。从科室罗成秀、刘克樱、郑圣先到聂军、廖育林等老师,经历几代人的接续奋斗,结出了累累硕果。

2014年暑假实习,我来到这块田第三代“掌门人”聂军老师的团队准备毕业论文。一天,聂老师叫住我“江林,你克跟fang站长联系下,我们下午取样克”。聂老师浓浓的方言,让我这个四川人听得一头雾水。幸好廖老师也在,我便问廖老师“是跟哪个站长联系下?”他回答说:“fang站长你晓得撒,feng橙fang绿的fang”。这一特别的解释,让我深深地记住了那位为我们管理试验田多年的“黄”站长。

下午取样时,聂老师指着面前的一块稻田说:“江林你看,几十年单施化肥的这块田与那块施有机肥的,禾苗长势是不是完全不一样,你下去踩踩泥脚,看看有什么感觉?”我卷起裤脚就下到田里,挨个踩起来,“哇,单施化肥的田泥脚好硬,像踩在水泥板上一样,但施有机肥的这块田则很松软!”聂老师开心地说:“找到差别了吧!”这次下田,让我知道原来庄稼和人一样,也喜欢一张柔软舒适的“床”。

这块始于44年前的定位试验田,是几代科研人写就的“大地日记”。从罗成秀老师的第一锹土,到郑圣先、聂军老师的数据积累,我们在这里读懂了土壤板结、酸化的秘密,也找到了修复的答案。当领导们前来调研,摸着我们采集的土样感叹“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时,我真正理解了这份工作的意义。

复绿长征 与紫云英的十年苦恋

俗话说,“一年红花草,三年地脚好”,“绿肥种三年,瘦地变良田”。历史上,绿肥草籽曾开满三湘大地,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化肥的普及让绿肥几乎绝迹。长期、过度施用化肥,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等问题随之而来。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聂军老师带领我们走上了一条漫长的复绿之路。绿肥品种匮乏是我们面临的首道难题,当我们在湘江、资水的滩涂边寻找野生紫云英时,老乡曾笑问“这野草还能当宝?”但我们就是利用这些野生种质资源,先后选育出适宜我省双季稻作制度的“湘紫”系列绿肥新品种。

绿肥草籽怕涝、人工播种、开沟效率低,聂老师就带着我们抡起电焊钳开始改造农机。一天,我们刚改装好的一台开沟机停到试验田里时,聂老师兴奋地登上机器准备大展身手,结果,没走上2米就熄了火。他从机器里爬出来笑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嘛,看来还得减小阻力才行”。就这样,经历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打磨,一台台绿肥播种机、开沟机、收获机陆续被研制出来,解决了我省绿肥生成轻简化的问题。

经过团队十多年的努力,我们欣喜的看到绿肥生产全程轻简化技术连续多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绿肥替代部分化肥取得显著成效、绿肥种植面积在逐步恢复、绿肥蔬菜也开始走上老百姓的餐桌。不仅是稻田,果园里的绿肥也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去年,柏书记还考察了我们的果园绿肥示范基地。如今,我们的“湘紫”系列紫云英新品种凭借在全国各地的优异表现,已推广应用上百万亩,绿肥草籽再度开满三湘大地的场景又逐步恢复。

守望未来 给大地奏响青春乐章

湖南七山二水一分田,每一寸耕地都弥足珍贵。从前辈老师们手绘的土壤剖面图到如今数字化的高标准农田;从算盘里统计的产量数据,到AI预测的碳汇模型;变的是研究工具,不变的是我们的初心。

著名哲学家任继愈老先生曾说“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而我的理想就藏在那片绿肥翻压后肥沃的土地里,藏在秋天那沉甸甸的稻穗中。我们将继续像保护大熊猫一样呵护耕地。当每一代农科人的坚守都刻入土壤的年轮;当每一粒草籽都化作大地的诗句,我想,这就是中国农业最美的“绿肥红瘦”。

谢谢大家!

责编:张梅

来源:省直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