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的灯光暗下时,银幕上缓缓浮现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南京街头一家照相馆的招牌在战火中摇摇欲坠,玻璃橱窗里陈列的全家福被弹片划破。就是这张带着时代裂痕的影像,像一只无形的手,瞬间将我拽进了1937年那个悲痛的夜晚,镜头里的哭喊声、快门声、枪炮声,仿佛还在耳边盘旋。
家仇国恨从未褪色。整部电影像一部沉甸甸的历史书,却比文字更刺目。镜头扫过断壁残垣的街巷,掠过被机抢指着倒在河边的平民百姓,定格在照相馆老板等将拍摄日军暴行的底片缝进衣角——他要把日军的暴行想办法留下来,“让外面的人看看这群豺狼做了什么”。当看到孩童的尸体被随意抛在路边,看到妇女们绝望的眼神,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是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痛的共鸣。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部电影哪里是普通的文艺作品,分明是一记警钟,敲在每个国人的心头上:有些伤痛,永远不能忘;有些仇恨,不是为了延续,而是为了警醒。它用最真实的镜头告诉我们,和平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珍宝。
宣传亦是无声战场。电影里有个场景让我反复回味,一名日军将领说:这些照片将大有用处,这就是宣传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这句话警醒了我作为宣传工作者的责任。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当年不仅用枪炮侵略中国,更在国际上粉饰暴行,发动的舆论战、宣传战无处不在,一些照片一度成为军国主义操纵舆论的宣传工具;而我们的先辈,哪怕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用照片、用文字、用口耳相传,守护真相的火苗。如今我们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面对的是没有硝烟的舆论战场。意识形态的防线,就像当年南京城的城墙,一旦失守,历史的悲剧可能换种方式重演。所以每次提笔、每次编辑、每次发声,都该想想那句台词——我们写下的每个字,传播的每段话,都是在为这个国家的精神防线添砖加瓦。
还原真相任重道远。荧屏之外,《南京照相馆》在海外上映时,日本一些势力的反应令人愤慨。他们要么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要么把电影说成是“反日宣传”,甚至围攻那些敢于承认历史的日本网民。这哪里是对一部电影的态度,分明是对历史真相的恐惧。这些事让我明白,国际舆论场上的较量,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不仅要自己铭记历史,更要让世界看到真相。就像电影里那些被小心保存下来的照片,虽然带着伤痕,却有着刺破谎言的力量。希望有更多这样的作品走出国门,让更多人知道,八十多年前南京城里发生的,不是什么“事件”,而是一场需要永远铭记的灾难。
责编:欧阳福长
来源:湖南省广播电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