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把红灯调亮,让底片说话
南京大屠杀,“30万”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块结痂未愈的伤疤。每逢公祭日,舆论场上总有轻声嘀咕:还要再拍吗?还要再看吗?《南京照相馆》以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民间照相馆为切口,用“显影液+刺刀”的叙事,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宣传工作的一道必答题:怎样把民族苦难转化为铸魂育人的“大思政课”?影片告诉我们,当镜头对准普通人、当底片回归人民,历史便不再是纪念馆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成为照向未来的一束红灯。
二、安全屋的悖论:在“服务敌人”中保存真理
吉祥照相馆能够苟活,原因听上去荒诞——替日军冲洗“中日亲善”宣传照。老板金承宗、邮差苏柳昌、龙套演员林毓秀等三教九流,因手艺或偶然被聚在暗室。最初,他们只想活:老金要护妻儿,苏柳昌盼逃城,林毓秀惦记着上海片场被剪掉的半秒背影。
然而,当第一张记录“百人斩”的底片在显影盘里浮出五官,活下去的逻辑被撕开裂缝——“我手里漂洗的,是不是同胞的血?”影片没有把角色瞬间“拔高”成慷慨赴义的烈士,而是让他们在裂缝里辗转。
“共谋”与“见证”之间,只隔着一次放大。红灯再亮一点,党性就显影多一分。今日之党员干部,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暗室”,同样要在“服务”与“引导”之间找到红色坐标:既要懂技术、会“冲洗”,更要在心里给每一张底片编号——哪些留、哪些弃,哪些放大成警示教育的“铁证”。
三、伪善者的肖像:揭开“文明”面具,淬炼斗争精神
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第一次出场,文质彬彬,用汉语背“高山流水”,对哭泣的婴儿皱起眉头。镜头慢慢后拉——他喂米饭团的小狗正蜷在一位被捅穿腹部的老人身上;他抱怨“孩子哭坏了构图”,士兵便顺手把婴儿摔死,他只是调整光圈,补拍“和睦”笑脸。最惊心一幕在片尾:伊藤把两张“离城通行证”递给阿昌,转头吩咐哨兵“见票即杀”。上司用汉字写下“仁义礼智信”夸他“借刀杀人,不失风度”。至此,“文明”被撕成一张透明胶片,透过去只看到血。
影片借此给党员干部上了一堂“斗争哲学”公开课:面对“披着文化外衣”的历史虚无主义,我们若只满足于“他们也有人性”的温情叙事,就会堕入“各打五十大板”的折中主义。必须像影片中那样,把伪善者永远定格在放大纸上的高光——过曝、惨白、无处躲藏。新时代的国际舆论战场,同样需要一批“握得住相机、把得稳准星”的红色摄影师,让真相成为最锋利的刺刀。
四、熟人社会与“现身说法”:让“30万”回到一张脸
过去同类题材常陷“数字疲劳”:三十万、三千、三十,观众终归麻木。《南京照相馆》悄悄布下一套“熟人社会”算法,他们从日军拍摄的照片中认出受害者——是邻居、是顾客、是同事的亲人……这一处理不仅符合中国社会特质,更以最直接的方式告诉观众:三十万不是一个抽象数字,而是一个个有名有姓、有亲人、有故事的人。这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回击。
影片启示党建工作:宏大叙事若要抵达人心,需先经过“具体”这道窄门。基层党支部在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时,不妨多用“现身说法”——把当地烈士、身边模范、家属后代请上讲台;把村史、家史、老照片做成“微党课”,让学员在“熟人面孔”里看到“大历史”,在“小场景”中悟透“大道理”。
五、相机与枪炮:“开枪”和“拍照”的交叉剪辑
影片最惊心动魄的蒙太奇,把“拍照”与“开枪”切成同一动作:快门咔嚓、扳机扣动、底片落下、弹壳弹出。相机不再是“旁观”的隐喻,而是凶器的延伸;镜头即准星,取景即瞄准。反转在尾声:国际审判庭上,林毓秀举起相机,对准绞刑架上的战犯。快门再次响起,同一声“咔嚓”,却成为正义的枪响。相机从加害工具变成审判之器,完成一次“角色回收”。
新时代党员干部,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暗战”,同样需要这种“夺回镜头”的自觉:既要识破“算法黑箱”如何操纵热搜、剪辑真相,也要学会“反向拍摄”——用主流价值对冲历史虚无,用中国叙事瓦解西方话语霸权。让每一个镜头都成为扶正祛邪的“舆论子弹”。
六、山河幕布:在“国破”与“山河在”之间淬炼忠诚
影片最诗意的场景出现在逃离前夜:老金把照相馆所有背景幕布一一摊开,空镜扫过,残破的城市与画上的壮丽河山重叠。“国破山河在”被转译成一次具体的视觉刺痛:幕布可以卷走,山河却搬不走;相片可以烧毁,记忆却烧不掉。
今日之中国,早已摆脱“国破”之危,但“山河”仍需守护:领土主权、网络疆域、文化版图,哪一处不需要斗争?党员干部尤需把“山河”二字写进心里——不是写意山水,而是960万平方公里的坐标、是14亿人民的共同体。只有把“山河”转化为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兑现“国在山河在,党强中国强”。
七、结语:把底片交给时代,把红灯留给自己
《南京照相馆》并没有落入某些抗战题材的窠臼——要么刻意追求“国际视角”而淡化民族伤痛,要么陷入“所有战争都是坏的”这类庸俗反战论调。它坚定地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毫不回避地指出: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反抗与铭记才是真正的反战。
最终,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罪行的揭露,更是一场无声的审判。它让中国人不再只是受害者,而成为历史的记录者、真相的捍卫者与正义的执行者。底片可以显影罪行,影像能够传递记忆,而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将让试图被掩埋的真相永远定格于时光之中。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深知——唯有对苦难保持清醒,才能让和平真正落地生根。
这也恰是新时代党建宣传所需:在右翼篡改教科书、靖国神社仍高挂“八纮一宇”的今天,我们要把“红色底片”从纪念馆玻璃柜里请出来,让故事重新流动、让审判继续在线、让“看”成为持续的党性体检。
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接过红灯的“暗室学徒”。在日常工作里,我们或许也在“冲洗”各类信息:一份简报、一条微信、一次舆情回应。唯有在心底常亮一盏红灯,常怀一张编号底片,才能让每一次“显影”都经得起历史检验,让每一次“定影”都铸牢信仰之基。
别让底片褪色!别让快门失声!让我们共同把“拍摄”变成“守护”,让真相永远上膛,让记忆继续开火——这一次,对准的是遗忘本身,照亮的是复兴之路。
责编:欧阳福长
来源:湖南省广播电视局